《沙丘》:想拍一部科幻经典为何如此难!
引言
电影设计师
弗兰克·赫伯特1965年的经典科幻小说《沙丘》,曾被大卫·林奇改编成了同名电影,却成为林奇再也不愿谈起的败笔。而今年,这部小说将再次被搬上大荧幕,成为了2020年最受期待的电影之一。
电影《沙丘》为观众呈现了一段神秘而感人至深的英雄之旅。
▲ 赞达亚剧照
2019年的夏天,《沙丘》的剧组成员冒险深入约旦南部的砂岩和花岗岩峡谷,为了能在镜头中捕捉到黎明,他们经常在午夜开拍。约旦荒漠壮丽的景观可以说服任何人正身处宇宙的某一颗行星上,而不是地球上。
在拍摄过程中,所有演员穿着被小说世界中弗雷曼人(Fremen)的蒸馏服(stillsuits),一种厚橡胶盔甲,来保护身体的水分,甚至收集鼻子呼出的水蒸气。在故事中,这些衣服是生命的来源。但实际拍摄过程很痛苦。
—— 丹尼斯·维伦纽夫
▲ 《沙丘》海报
《沙丘》是弗兰克·赫伯特(Frank Herbert)写于1965年的经典科幻小说,曾获得过雨果奖和星云奖,被认为是乔治·卢卡斯《星球大战》的灵感来源之一。
宇宙级别的叙事维度,史诗级别的个人成长经历,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,这里面有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宗教、生态学、未来学等,更把人性、人的本质、人的目的放在一个宇宙的尺度上进行思考。
这个故事最初分段连载发表在科幻杂志《模拟科幻和事实》上,分别于1963年和1965年出版。自出版以来,已经有五部续集,包括:《沙丘弥赛亚》、《沙丘之子》、《沙丘之神》、《沙丘异教徒》和《沙丘番外篇》。
▲ 大卫林奇版《沙丘》概念图
《沙丘》被戏称为“环境保护手册”,就是因为它融入了相当多的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,除此之外,作者如制作大杂烩般融合了很多哲学思考、政治讽刺、人性窥探,而整个小说又像是“权力的游戏”般充斥着奇幻色彩。(来源于知乎Leonardodo的回答)
历史上的《沙丘》影视作品
▲ 《圣山》剧照
影片虽然投入巨大,特技制作效果在当时显得很逼真,但是最终票房却出乎意料地一败涂地,或许是因为太过沉重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,也或许是因为影片太过形式主义。,约4000万美元的制作预算下仅仅获得了近3100万美元票房。
在当时,原著小说的粉丝、林奇作品的粉丝和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反响并不好。罗杰·艾伯特(Roger Ebert)称这部电影是一场巨大的混乱,是一部难以理解、丑陋、无结构、毫无意义的电影,它是有史以来最令人困惑的剧本之一。
▲ 大卫林奇版《沙丘》概念图
▲ 大卫林奇版《沙丘》剧照
影片中了大量的特效镜头如果放在今天,一定会用数码技术来完成。但是在当时,特效师们制作出了很多模型实体来拍摄,以达到真实的机械效果。
一些沙漠中的场景,其实是利用微缩模型拍摄完成的。为了保持观看比例,镜头中的沙子实际上是一些极其微小的玻璃球,沙丘中的虫子是模型,同时利用了当时突破性的高速摄影。
▲ 大卫林奇版《沙丘》概念图
作者赫伯特在原著中写道:因为没有水分,整个Iraqis见不到蓝色的天空。所以剧组不能在外景直接拍摄,而是要保证天空的取景可以被后期更换掉。
沙丘是一部活在读者脑海中的故事,原著的世界观无比宏大,叙事结构层次极多。赫伯特从零开始建立的整个世界在每个读者看来会有不一样的诠释,一旦图像化,且受到电影时长限制,大量细节与形象上的出入就不可避免,且原著里的很多配角和支线剧情都被省略,影片显得不够清晰与完整,甚至有些支离破碎。
▲ 大卫·林奇版本《沙丘》中的保罗·亚崔迪
也有人提到,影片中最"非林奇化"的是它不是一个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。它是整整一条银河,而且林奇自己也没有最终剪辑权,并且在制作中日益妥协,致使了一场失败的发生。
随后
编辑 / 卫雪珉
影视美术创作与教学的一些思考
▲ 欢迎热爱电影设计的小伙伴们投稿 ▲
活动qq群:882842048
投稿转载 / 交流合作 / 应聘编辑
请联系微信:
bingfmj001
-电影设计师编辑部-